2-0 中世紀-Medieval

神權下的藝術世界


 

  羅馬帝國時期,君士坦丁(Constantin)大帝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Byzantium,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古希臘稱拜占庭),至4世紀末(395年),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歷史上把西羅馬滅亡至15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約長達1000年的歷史時期稱為“中紀紀”,。這是文藝復興時期崇尚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義大利史學家對這段歷史時期的貶稱,他們認為這千餘年的歷史在文化方面近乎空白,是處於古代文明與復興之間的黑暗時代,後來“中世紀”這一名稱便被史學家們接受並沿襲下來。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古代奴隸制社會的時期,它是封建社會形成、鞏固並最後達到繁榮的時期,也是基督教精神在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中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歐洲中世紀藝術則是在基督教精神的統治下,融合了北巴日耳曼的所謂“蠻族藝術”,保留了部分希臘羅馬古典藝術的成分,產生出的一種新的藝術樣式。而東羅馬和阿拉伯世界實際上並不存在古代與中世紀這樣一個巨大的轉折過程。不過伊斯蘭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佛教也於這一時期在東南亞、中國、日本廣為傳播,留下了不少藝術遺蹟。

  歐洲中世紀藝術指古希臘、羅馬藝術衰落,至文藝復興古代美術再生之前這段時間的西方藝術,大約從公元5世紀到14世紀,經歷了十分曲折複雜的發展變化過程。歐洲中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形式、發展和繁榮的時期,也是基督教在社會生活與社會意識形態諸多方面處於統治地位的時期。正是由於基督教的決定性影響,使中世紀藝術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 “圖畫的聖經” 和教會宣傳教義的有力工具。然而,藝術是人們寄託審美理想和情感的媒介,在中紀紀諸如早期基督教藝術拜占庭藝術蠻族藝術羅馬式藝術哥德式藝術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當時藝術家創造的各種新的藝術樣式和風格。如拜占庭藝術的輝煌蠻族藝術體現的古老動物風格羅馬式藝術的豐富和怪誕哥德式藝術的華麗等等。

  由於基督教崇尚精神永恆,對一切模仿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均加以排斥,因此藝術家關心的不是對自然形象的摹寫,而是用象徵性手法去表達自己的宗教信化和情感,以精神的真實來代替形象的真實。總的說來,中世紀的藝術傾向和古希臘、羅馬藝術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種具有象徵性裝飾性表現性藝術;所謂表現性,就是強調創作者主觀意識及情感的表現,較忽視對客觀對象的再現。

  19世紀以前,那些崇尚古典藝術,把模仿寫實藝術奉為正宗的人特別貶低中世紀藝術。他們稱中世紀是黑暗時代,毫無藝術可言。20世紀以來,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藝術視野大大拓展,對藝術史的研究更加廣泛深刻。當人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中世紀藝術時,才發現其中的魅力所在。中世紀藝術的確不同於古希臘、羅馬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那種模仿寫實的藝術,而是一種強調精神的表現性藝術。儘管至今史學界對中世紀藝術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那種持全盤否定態度的觀點已不是主流。

  歐洲中世紀藝術可以歸納為兩大分支
  一、西歐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北方日耳曼民族接受了基督教文化,在羅馬文明的廢墟上融合了本民族藝術特點,發展起 “蠻族藝術”、“羅馬式藝術”,最後創造了體現西歐中世紀最高成就的 “哥德式藝術”。
  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在保留較多古典文化與世俗性的基礎上融合了東方文化,產生出另一種的基督教藝術,被稱為 “拜占庭藝術”。
  整個中世紀藝術都和基督教的興起與發展密切相連,因此我們首先介紹基督教的興起和早期基督教藝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