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開端 義大利文藝復興-Proto-Renaissance in Italy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開端(13世紀末~14世紀上半葉) 

  從中古時代起,義大利這塊土地上就始終受到幾種藝術風格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拜站庭鑲畫、木板畫和壁畫的裝飾性及程式化處理,北方哥德式雕刻的寫實特和細節描繪,羅馬式建築樣式等。不過由於這裡是古典藝術的發源地,北方哥德式未在這塊土地上產生重大影響。當13~14世紀哥德式彩色玻璃畫在法國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時,義大利仍然主要受著拜占庭藝術的響影,流行木板祭畫,也流行羅馬式建築中的壁畫。如何更真實地描寫自然,如何在繪畫領域中創造出像哥德式雕刻那樣栩栩如生的形象? 這些問題成為當時義大利藝術家所關注的核心。於是他們開始著手研究古代雕刻,研究拜占庭藝術中所保留的希臘羅馬繪畫風格,一種新的藝術態度和風格便醞釀形成了。

  在藝術中最早體現出這種新風格的上一章所提到的畢薩諾父子(Nicola Pisano & Giovanni Pisano),他們的佈道壇浮雕響示了藝術家對古典藝術的學習和研究。13世紀在繪畫中也出現了同樣的代表人物,他們是佛羅倫斯的契馬布耶(Cimabue, 1240~1300)和西恩那(Siena)的杜奇歐(Duccio, 1250~1318)。


契馬布耶(Cimabue, 1240~1300)
  相傳契馬布耶是喬托的老師,他的繪畫當時在佛羅倫斯城享有盛譽。契馬布耶的木板祭壇畫《聖母登寶座圖》(The Madonna in Majesty)承襲了拜占庭藝術的傳統樣式,又注入了新的因素。天使和聖母子的頭部略有明暗,衣紋顯得較為柔和,寶座下四位先知的形象採用了明暗對比手法進行描繪,這在13世紀繪畫中尚屬首創。
Cimabue,
The Madonna in Majesty (Maestà),
c. 1280-1285
Tempera on panel, 385 x 223 cm
Uffizi Gallery, Florence

杜奇歐(Duccio di Buoninsegna,1255/60~1318/19)
  杜奇歐是西恩那畫派的創始人,他完成的一幅《莊嚴聖母》(Conjectur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està )祭壇畫比奇馬步埃晚20年,這幅畫顯露出更加柔和和立體的特點。圖中人物的手、身體和題部有一定的三度空間深度,衣紋不像早期拜占庭繪畫那樣生硬,變成一種有起伏的生動線條。人物之間相互用眼神交換情感,而非冷漠笑高的樣子。《莊嚴聖母》這幅大祭壇畫附屬的一些小畫,也明顯地表現出杜秋對空間透視關係的處理,例如《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天使報聖母逝世》兩件作品,都出現了建築物空間透視的變化,雖然這些透視變化還不完全正確,但表現出藝術家對空間透視的充分關注。杜秋還用優雅的線條和富麗的色彩造成畫面華麗的效果,給西恩那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Duccio di Buoninsegna,
Conjectur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està (front)
Digitized reconstruction of panels, Tempera 

Duccio di Buoninsegna,
Conjectur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està (part of back)
Digitized reconstruction of panels, Tempera 

喬托(Giotto di Bondone, 1266~1337)
  對這種新風格起決定性影響的人,還要數佛羅倫斯畫家喬托。喬托被視為西方繪畫的開創性大師,他最終將哥德式雕刻的寫實風格和拜占庭繪畫的明暗透視法結合起來,邁出繪畫中關鍵性的一步。在美術史上,通常從喬托開始寫新的一章。他不僅是第一位在繪畫中創造出寫實風格、發現平面上塑造空間深度表現手法的畫家,他還把優美的敘事同忠實的觀察結合起來,使繪畫不再是文字的簡單圖解,具有了獨立的意義。從喬托生活的時代起,藝術家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姓名,美術史從此成為一部傑出藝術家的歷史。


Giotto di Bondone,
The Mourning of Christ,
c. 1304-06
Fresco, 200 x 185 cm
Cappella Scrovegni (Arena Chapel), Padua

  喬托、杜秋、契馬布耶等人的這個時代,由於帶有較明顯的中世紀痕跡,所以有人將它歸屬於晚期哥德式藝術時期。但是從這些藝術家作品中顯露出的許多新意來看,它稱為文藝復興的開端時期更為合適。





  

沒有留言: